作者: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昌兵)最近,一篇名为“山师老教授因旷课做检讨”的文章,让山东师范大学王万森教授成为“网红”,一度占据了微博热搜话题榜头名。
3月3日,在山东师大文学院一堂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上,文学院74岁的王万森教授以《终点线上的失败者》为题当堂宣读检讨书,对自己由于看错课表而造成2月25日意外旷课的行为深表歉意。同时,王万森将检讨书发给学院领导请求学院进行公布、以儆效尤,并申请扣除其本学期在文学院的全部劳务津贴,作为惩罚。
王万森用“羞愧难当,无可弥补”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把看错课表旷课这件事情定义为“突破了底线”。“我从教五十年,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的要求自己。这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员的光荣,教师就应当按时上课,而且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王万森在检讨信里写道。
王万森坦诚道歉的背后是他对师德的担当与秉承,也是山东师大多年来师德建设成果的缩影。一直以来,山东师大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倡导“把功夫下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彰显师德的渗透力”,将“上好课”作为师德建设的“支撑点”,鼓励广大教师“上学生喜欢的课、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上好课是最基本的师德。”每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总会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中间,时而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而与毕业生谈心……他就是有着30多年教龄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获得大学生良师益友称号的任者春教授。
为了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思想提供最有力的“营养”,任者春经常辗转于新生报到、毕业招聘会、校园文化等学生活动之间,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思政理论课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入到他们生活实际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熟悉他们的语境,从中提取生力源,才能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任者春说。
和任者春一样,在山东师大,很多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的责任,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严于律己,以自身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在吕晓磊身上得到了验证。从身体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成长为四届残奥会的三金一银的顶尖选手并获得全国五四杰出青年贡献奖章。吕晓磊的人生实现了华丽的蜕变,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老师、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总教练、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山东师大体育学院袁锋教授。
“没有袁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从10岁开始,我就跟着袁老师打球,由于家在外地,吃住都在袁老师家里,一住就是六年,从初中一直到大学。当时袁老师家里并不富裕,他陪伴自己家人和孩子的时间远远比不上陪伴我的时间。和袁老师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父子。袁老师经常教育我,要打好球必须先做好人。我现在也是一名大学老师,我也像袁老师那样对待我的学生,这就是师德的力量。”吕晓磊动情地说。
此外,山东师大还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作为师德建设的着力点,狠抓青年教师职前培训,专门增加了入职宣誓仪式,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承诺潜心教书育人,做“决不误人子弟”的好老师。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既传授“教学法”,又传授“育人经”,确保青年教师能够“上好课”,得到了青年教师的广泛认同,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学术骨干。
国家优青、山东师大青年教师、博士生导师李娜教授就把自己的实验室发展成了学生的“双成长室”。“李老师不仅手把手教给我们做实验,还关心我们的思想发展。她经常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们珍惜现在的好政策,多学东西。每次实验结束后,李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分享最高兴的事情和最不高兴的事情,并及时给我们引导,让我们实现了学业和思想的同步成长。”学生杨立敏说。
“师德是一面无声的旗帜,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职能,尤其应当将师德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大力弘扬‘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优良教风,让更多的老师成为师德模范,让更多的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传承师德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表示。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3/22/content_451616.htm?div=-1
编辑:崔勇